0%

Redis 面试知识点总结(下)

Redis 事务机制

参考:
    1. [从面试被问到吐血,Redis事务的问题个个触及知识盲区,脸都绿了](https://zhuanlan.zhihu.com/p/156889090)

1. multi —— 开启事务
2.命令入队列
    之后所有的命令都会放入事务队列中,并不会立刻执行。
    如果客户端发送的命令为 EXEC,DISCARD 的其中一个,服务器会立刻执行这个命令。
    对于其它命令,服务器并不会立刻执行,而是将这个命令放入一个事务队列中,然后向客户端返回 QUEUED 回复
3. exec —— 执行事务
4. DISCARD —— 放弃执行

Redis 的事务机制可以保证一致性和隔离性(watch 机制)。
持久性取决于是否开启持久化以及持久化机制,极端情况下还是无法保证。
原子性的情况比较复杂:
    1. 命令入队时就报错,会放弃事务执行,保证原子性
    2. 命令入队时没报错,实际执行时报错,不保证原子性
    3. EXEC 命令执行时实例故障,如果开启了 AOF 日志,可以保证原子性
      (使用 redis-check-aof 工具检查 AOF 日志文件,这个工具可以把未完成的事务操作从 AOF 文件中去除。
       使用 AOF 恢复实例后,事务操作不会再被执行,从而保证原子性。
    只有当事务中使用的命令语法有误时,原子性得不到保证,在其它情况下,事务都可以原子性执行。

Redis 主从同步机制

参考:
    1. [极客时间《Redis核心技术与实战》06 | 数据同步:主从库如何实现数据一致?](https://time.geekbang.org/column/article/272852)
    2. [一文让你明白Redis主从同步](https://zhuanlan.zhihu.com/p/55532249)

主从模式是最简单的实现高可用的方案,核心就是主从同步。
Redis 的主从库同步的基本原理,总结来说,有三种模式:全量复制、基于长连接的命令传播,以及增量复制。

全量同步的原理如下:

1. 从服务器向主服务器发送 sync 命令
2. 收到 sync 命令后,主服务器执行 bgsave 命令,用来生成 rdb 文件,并在一个缓冲区中记录从现在开始执行的写命令。
3. bgsave 执行完成后,将生成的 rdb 文件发送给从服务器,用来给从服务器更新数据
4. 主服务器再将缓冲区记录的写命令发送给从服务器,从服务器执行完这些写命令后,此时的数据库状态便和主服务器一致了。

上面写的命令是 sync,但是在 Redis 2.8 版本之后已经使用 psync 来替代 sync 了,
原因是 sync 命令非常消耗系统资源,而 psync 的效率更高(可以根据需要增量同步)。

长连接复制:
    长连接复制是主从库正常运行后的常规同步阶段。在这个阶段中,主从库之间通过命令传播实现同步。

增量复制:
    当主从库断连后,主库会把断连期间收到的写操作命令,写入 replication buffer,
    同时也会把这些操作命令也写入 repl_backlog_buffer 这个缓冲区。
    repl_backlog_buffer 是一个环形缓冲区,主库会记录自己写到的位置,从库则会记录自己已经读到的位置。
    随着主库不断接收新的写操作,它在缓冲区中的写位置会逐步偏离起始位置,通常用偏移量来衡量这个偏移距离的大小,
    对主库来说,对应的偏移量就是 master_repl_offset。
    主库接收的新写操作越多,这个值就会越大。
    同样,从库在复制完写操作命令后,它在缓冲区中的读位置也开始逐步偏移刚才的起始位置,
    此时,从库已复制的偏移量 slave_repl_offset 也在不断增加。
    正常情况下,这两个偏移量基本相等。
    主从库的连接恢复之后,从库首先会给主库发送 psync 命令,并把自己当前的 slave_repl_offset 发给主库,
    主库会判断自己的 master_repl_offset 和 slave_repl_offset 之间的差距。
    在网络断连阶段,主库可能会收到新的写操作命令,所以,一般来说,master_repl_offset 会大于 slave_repl_offset。
    此时,主库只用把 master_repl_offset 和 slave_repl_offset 之间的命令操作同步给从库就行。

主从模式下,当主服务器宕机后,需要手动把一台从服务器切换为主服务器,这需要人工干预,费事费力,还会造成一段时间内服务不可用。
这种方式并不推荐,实际生产中,优先考虑哨兵模式。

优缺点:
   优点:
       1. 支持主从复制,主机会自动将数据同步到从机,可以进行读写分离
       2. Slave 同样可以接受其他 Slaves 的连接和同步请求,这样可以有效地分载 Master 的同步压力
   缺点:
       1. Redis 不具备自动容错和恢复功能,主从不可以自动切换
       2. 主机宕机,宕机前有部分数据未能及时同步到从机,切换 IP 后还会引入数据不一致的问题,降低了系统的可用性
       3. 较难支持在线扩容

Redis 哨兵

参考:
    1. [极客时间《Redis核心技术与实战》07 | 哨兵机制:主库挂了,如何不间断服务?](https://time.geekbang.org/column/article/274483)

哨兵其实就是一个运行在特殊模式下的 Redis 进程,主从库实例运行的同时,它也在运行。
哨兵与哨兵之间通过 pub/sub 建立联系。
哨兵主要负责的就是三个任务:监控、选主(选择主库)和通知。

监控:
    哨兵进程会使用 PING 命令检测它自己和主、从库的网络连接情况,用来判断实例的状态。
    如果哨兵发现主库或从库对 PING 命令的响应超时了,那么,哨兵就会先把它标记为“主观下线”。
    如果检测的是从库,那么,哨兵简单地把它标记为“主观下线”就行了,因为从库的下线影响一般不太大,集群的对外服务不会间断。
    但是,如果检测的是主库,那么,哨兵还不能简单地把它标记为“主观下线”,开启主从切换,因为主从切换开销很大,防止误判。
    只有 N/2 + 1 的哨兵实例,都判断主库已经“主观下线”了,主库才会被标记为“客观下线”。
选主:
    主库挂了以后,在多个从库中,先按照一定的筛选条件,把不符合条件的从库去掉。
    然后,再按照一定的规则,给剩下的从库逐个打分,将得分最高的从库选为新主库。
    筛选过程除了要检查从库的当前在线状态,还要判断它之前的网络连接状态。
    在 down-after-milliseconds 毫秒内,主从节点都没有通过网络联系上,就可以认为主从节点断连了。
    如果发生断连的次数超过了 10 次,就说明这个从库的网络状况不好,不适合作为新主库。
    打分过程分别按照三个规则依次进行三轮打分,这三个规则分别是从库优先级、从库复制进度以及从库 ID 号。

    由哪个哨兵执行主从切换:
        任何一个实例只要自身判断主库“主观下线”后,就会给其他实例发送 is-master-down-by-addr 命令。
        接着,其他实例会根据自己和主库的连接情况,做出 Y 或 N 的响应,Y 相当于赞成票,N 相当于反对票。
        一个哨兵获得了仲裁所需的赞成票数后,就可以标记主库为“客观下线”。
        这个所需的赞成票数是通过哨兵配置文件中的 quorum 配置项设定的。
        例如,现在有 5 个哨兵,quorum 配置的是 3,那么,一个哨兵需要 3 张赞成票,就可以标记主库为“客观下线”了。
        这 3 张赞成票包括哨兵自己的一张赞成票和另外两个哨兵的赞成票。
        此时,这个哨兵就可以再给其他哨兵发送命令,表明希望由自己来执行主从切换,并让所有其他哨兵进行投票。
        这个投票过程称为“Leader 选举”。在投票过程中,任何一个想成为 Leader 的哨兵,要满足两个条件:
        第一,拿到半数以上的赞成票;
        第二,拿到的票数同时还需要大于等于哨兵配置文件中的 quorum 值。
        以 3 个哨兵为例,假设此时的 quorum 设置为 2,那么,任何一个想成为 Leader 的哨兵只要拿到 2 张赞成票,就可以了。
通知:
    在执行通知任务时,哨兵会把新主库的连接信息发给其他从库,让它们执行 replicaof 命令,和新主库建立连接,并进行数据复制。
    同时,哨兵会把新主库的连接信息通知给客户端,让它们把请求操作发到新主库上。
    每个哨兵实例会提供 pub/sub 机制,客户端可以从哨兵订阅消息。
    哨兵提供的消息订阅频道有很多,不同频道包含了主从库切换过程中的不同关键事件。
    客户端读取哨兵的配置文件后,可以获得哨兵的地址和端口,和哨兵建立网络连接。
    然后就可以在客户端执行订阅命令,来获取不同的事件消息。

优缺点:
   优点:
       1. 主从模式的所有优点
       2. 主从可以自动切换,系统更健壮,可用性更高
   缺点:
       除了支持主从自动切换外的主从模式的所有缺点

Redis 集群

参考:
    1. [【原创】为什么Redis集群有16384个槽](https://www.cnblogs.com/rjzheng/p/11430592.html)

从 Redis 3.0 开始,官方提供了一个名为 Redis Cluster 的方案,用于实现切片集群。
Redis Cluster 采用哈希槽(Hash Slot),来处理数据和实例之间的映射关系。

在 Redis Cluster 中,一个切片集群共有 16384 个哈希槽,这些哈希槽类似于数据分区,每个键值对都会根据它的 key,被映射到一个哈希槽中。

为什么采用 16384?

    1. 在 Redis 节点发送心跳包时需要把所有的槽放到这个心跳包里,以便让节点知道当前集群信息。
       如果槽位为 65536,这块的大小是 65536÷8÷1024=8kb,发送心跳信息的消息头达 8k,发送的心跳包过于庞大。
       作者认为这样做不太值得。
    2. 并且一般情况下一个 Redis 集群不会有超过 1000 个 master 节点,所以 16384 的槽位是个比较合适的选择。

具体的映射过程分为两大步:
    1. 首先根据键值对的 key,按照 CRC16 算法计算一个 16bit 的值
    2. 然后,再用这个 16bit 值对 16384 取模,得到 0~16383 范围内的模数,每个模数代表一个相应编号的哈希槽

哈希槽和实例的对应:
    部署 Redis Cluster 时,可以使用 cluster create 命令创建集群,此时,Redis 会自动把这些槽平均分布在集群实例上。
    也可以使用 cluster meet 命令手动建立实例间的连接,形成集群,再使用 cluster addslots 命令,指定每个实例上的哈希槽个数。
    当 16384 个 slot 都有节点在处理时,集群处于上线状态,反之只要有一个 slot 没有得到处理都会处理下线状态。

客户端如何定位数据?
    当客户端请求键值对时,会先计算键所对应的哈希槽,然后给相应的实例发送请求。
    在定位键值对数据时,它所处的哈希槽是可以通过计算得到的,这个计算可以在客户端发送请求时来执行。
    知道哈希槽后,客户端如何知道哈希槽分布在哪个实例上?
        Redis 实例会把自己的哈希槽信息发给和它相连接的其它实例,来完成哈希槽分配信息的扩散。
        当实例之间相互连接后,每个实例就有所有哈希槽的映射关系了。
        客户端和集群实例建立连接后,实例就会把哈希槽的分配信息发给客户端。客户端收到哈希槽信息后,会把哈希槽信息缓存在本地。

Redis 集群间通信参用什么协议?
    gossip 协议通信

在集群中,实例和哈希槽的对应关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,最常见的变化有两个:
    1. 在集群中,实例有新增或删除,Redis 需要重新分配哈希槽
    2. 为了负载均衡,Redis 需要把哈希槽在所有实例上重新分布一遍。
此时,实例可以通过相互传递消息,获得最新的哈希槽分配信息,但是,客户端是无法主动感知这些变化的。
这就会导致,它缓存的分配信息和最新的分配信息不一致。

Redis Cluster 采取重定向机制解决这个问题。
当客户端把一个键值对的操作请求发给一个实例时,如果这个实例上并没有对应的哈希槽,会给客户端返回 MOVED 响应结果,
结果中包含了新实例的访问地址。
如果此时,旧实例中的数据只有一部分迁移到了新实例,还有部分数据没有迁移,客户端会收到一条 ASK 报错信息。
代表这个哈希槽正在迁移。此时,客户端需要先给新实例发送一个 ASKING 命令(代表破例执行关于槽的命令一次)。
然后,客户端再向新实例发送 GET 命令,以读取数据。

故障发现和转移:
    如果节点 A 向节点 B 发送 ping 消息,节点 B 没有在规定的时间内响应 pong,那么节点 A 会标记节点 B 为 pfail 疑似下线状态,
    同时把 B 的状态通过消息的形式发送给其他节点,如果超过半数以上的节点都标记 B 为 pfail 状态,B 就会被标记为 fail 下线状态,
    此时将会发生故障转移。
    优先从复制数据较多的从节点选择一个成为主节点,并且接管下线节点的 slot,整个过程和哨兵非常类似,都是基于 Raft 协议做选举。
    但是如果下线的主节点没有从节点,整个集群还是处于不可用的状态。

Redis Cluster 并不能保证数据的强一致性,在实际中集群在特定的条件下可能会丢失写操作,原因是集群采用异步复制。

Redis 中,sentinel 和 cluster 的区别和适用场景是什么?

哨兵是解决了 Redis 的高可用,而 cluster 则是解决了 Redis 的高并发。